基本字义
yū ㄩˉ 水道被泥沙阻塞:~塞。~积。~滞。~埋。 河沟中沉积的泥沙:~泥。~溉。 同瘀。
英汉互译
silt
方言集汇
粤语:jyu1jyu2jyu3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wu1ji2[梅县腔]j1[海陆丰腔]wu1ri2[东莞腔]ji1[宝安腔]ji1[客英字典]ji1vu1[客语拼音字汇]yi1潮州话:余3(饫)
详细解释
淤 yū〈名〉
(形声。从水,於( yú)声。本义:水中沉淀的泥沙) 同本义 [silt] 春夏干燥, 少水时也, 故使河流迟, 贮淤而稍浅。 ——《汉书》 又如:淤滩(淤泥形成的滩地);引淤肥田 泥沙冲积成的地带 [sludge] 楚人种麦满河淤,仰看浮槎栖古木。—— 宋· 苏轼《河复》
词性变化
淤 yū〈动〉
将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,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 [become silted up] 阳武县民 邢晏等三百六十四户言。”田沙碱瘠薄,乞淤溉…以助兴修。——《宋史·河渠志》又如:淤田(用水将淤泥引入农田);淤溉(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,使淤泥沉淀,以改良土壤,增加肥力)滞塞,不流通 [silt up] 淤,淀滓浊泥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字亦作“阏”。 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。——《汉书·沟洫志》。注:“阏,读与淤同…填阏,谓壅泥也。”又如:淤涌(淤塞的水流); 淤停(水淤积不流); 淤阏(堵塞。水流不通)
《康熙字典》
《巳集上》《水字部》 ·淤 ·康熙筆画:12 ·部外筆画:8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依據切,音飫。《說文》澱滓濁泥也。《玉篇》水中泥草。《杜篤·論都賦》畎瀆潤淤。 又《揚子·方言》水中可居者曰洲,三輔謂之淤。 又《廣韻》央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衣虛切,音於。義同。 又《集韻》或从土作。通作閼。《通鑑》秦鑿涇水爲渠,注塡閼之水。《集覽曰》閼,依據反。或作。通作淤。 又與飫通。《馬融·廣成頌》擺牡班禽,淤賜犒功。《註》淤與飫同。
说文解字
《卷十一》《水部》 ·淤澱滓,濁泥。从水於聲。依據切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澱滓濁泥也。方言。水中可居爲洲。三輔謂之淤。其引伸之義也。从水。於聲。依據切。五部。
English
mud, sediment; clog up, silt up
评论留言